中教史-第一章:中国古代教育史
# 中国教育史前言
教育史的学习的重要性仅次于教育学,要结合历史学习教育史
中国古代教育史发展轨迹:
儒学 --》经学(董仲舒) --》 理学(朱熹)
核心都是儒学
# 古代教育史
从原始社会开始,教育是人类传授生存技能必要的部分,分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。
# 第一部分:奴隶社会教育史
列最为具有代表性的西周,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巅峰,达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顶峰。
为此生产力开始在统治阶级和贵族、富裕奴隶主等群体中出现富余,这部分人可以将脑力和体力活动分开,开始专门为教育腾出手,培养下一代,以维系统治地位。于是出现了学校。
分为:官学(西周)
# 第二部分:封建时期教育学
私学的出现(东周)
秦汉魏晋南北朝
儒学经学 封建社会上升阶段
# 第三部分:封建时代后期
明清理学,封建走向衰败
# 第四部分:跨入近代化教育
教育步入近代化进程:
Part1:
近代化教育起步:洋务运动,由外到内
建立
改革
Part2:
国共两套教育体制
现代教育理论实践
# 1.0 古代社会的教育史
# 1.1 原始社会的教育
夏商朝代的教育更多的是传说,有很多关于学校的传说,但缺少实际的考古发现
所以该阶段的重点在西周
# 1.2 奴隶社会的教育
# 1.2.1 分析学校产生的条件
首先说明: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,与生产力有关。原始社会也存在教育,但是是 **家庭教育+社会教育 **为主。
方法论三板斧: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三角度
经过奴隶社会的高速发展(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顶峰),生产力全面超越以往原始社会的任何阶段,这有力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,并因此发生了质变而产生了学校。
学校教育出现的条件:
生产力出现富裕,可以体脑分工。
文字的出现,有载体
社会发展一些年了,能教的多了
# 1.2.2 学校的类型:
五帝时期(原始社会):“成均” “庠”两种类型的学校
夏朝需要开疆拓土,和武力关系较多,所以称为“序”、“校”
商朝就出现的学校:右学(大学)左学(小学)
有很多教学内容和“乐”相关,是因为当时生产力落后,科技落后,对很多自然现象没办法解答,人们会倾向于用乐理来解释,并传授给下一代。
# 1.2.3 官学制度与六艺教育:奴隶社会的教育体制
# 西周的教育制度
西周时期都是官府掌控教育
西周教育概览
25户设为一闾
5族为党
5党为州
5州为乡
国学
位置:设置在王都内
小学、大学的总成,称为“中央官学”,专为贵族设置。
大学:
9年制度
礼乐优先,御箭(御是骑马,箭是射箭)次之重要
7年小考核,通过称为小成
9年大考核,通过称为大成
小学:
乡学
称为地方官学
位置:各地方
招人:奴隶主和平民子弟
六德、行、艺
学习优异可以考核进入大学学习,这点很重要,意味着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阶层
以上西周是不会有私学的。
# 西周是最早开始家庭教育的朝代
7岁就要开展家庭教育
还是全世界胎教出现最早的国家
# 官师合一,不是独立社会职业
基本是由官员兼任老师,没有出现全职的老师
# 六艺教育介绍
基本的教育内容
教育的特征
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
科目 | 所属阶段 | 称呼 |
---|---|---|
书、数 | 小学课程 | 小艺 |
礼、乐、射、御 | 大学课程 | 大艺 |
礼乐:
礼重道德,乐注重艺术,陶冶情操
射御:
“射”、“御”是军事课
书数:
[shǐ zhòu piān]史籀篇:中国教育史记载的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
六艺教育的特点:
重视思想道德,也重视文化
符合历史规律,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
# 1.2.4 私人讲学: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
出现了新的教育思想——为私学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
私学兴起 ——> 百家争鸣 ——> [稷下学宫(战国时期高等学府)_百度百科 (baidu.com) (opens new window)]
在这其中:
儒家兴起,墨家也兴起 共称为显学。
道家法家(另外两家)也是相当有名,为最后形成战国后期的大量教育论著提供了基础
# 产生的原因
出现的本质原因:
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,达到奴隶社会的发展顶峰,地方势力开始反超天子。地方对于乡学较差的教育资源不满,开始自行解决后代教育问题。
表现为政经文的下放:
- 经济发展出现私人所有的土地(地主出现了),井田制 (opens new window)瓦解
- 礼乐崩坏,礼乐管不住啦(威严不如以前,生产力强大,奴隶主反超天子)
- 士阶级兴起,大家都开始养士
井田制是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模式,代表奴隶要大量被白嫖种天子的共田,自己的私田只能供给自己的生存。随着奴隶主之间的土地兼并,势力逐渐强大,而天子势力衰弱(对方原因),开始出现大量自耕农,和带有封建社会性质的地主(与自耕农发展租赁关系)
# 私学特点
# 意义
可以自由讲学啦
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(平民都可以)
促成了大量的学术派别,百家争鸣:因此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政治观点,又促进了教育的发展
私学 ———》 百家产生 ————》私学 相互促进,共同发展
因为上面写的发展养士之风开始盛行
# 春秋时期的国立高等学府:齐国的稷(ji)下学宫
从百家私学讲学又成了官家举办,但由私人主持讲学的特殊学校。
集成讲学、写书著作、育才活动对方为一体,甚至能议论政策,提供政见(给政府提供)。
特点:
学术自由
待遇优厚(经济地位很高)
学生可以选择很多的老师,很自由
最早的学生守则产生了《弟子职》
# 私学部分很重要,单独拿出来
# 01 教师的祖师爷—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
- 开创性,造诣
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(30岁就开始讲学)
整理了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易》《乐》《春秋》六经,总结了以前的文化
承前启后,从旧的六艺转向 ——》 新六艺
- 教育的作用
可通过教育让人发生了变化
遗传、环境、教育、主观能动性 影响人发展的几大要素
性相近,习相远
刚出生性很相近,学习后就距离远了。教育对一个人的作用很大呀,直接和今天的教育原理挂钩了
第一点:治理一个国家三要素:人口增加,富裕起来,教育起来
孔子理解的很深呀,教育和政治关系也很大(强调德政,教育为政治服务)
重教育兴学的传统,为中华文明延续至今,发挥了巨大的作用
- 孔子的教育对象
强调有教无类,不分贵贱,人人都可以受教育
倡导教育公平,很先进的教育思想。
- 学而优则仕 与教育目的
**正面性:**可以为封建统治阶层提供新鲜血液,不让统治阶级固化,这对于西周的教育是降维打击,打破了世袭制,有利于社会发展。
反面性: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。变相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了
- 教育内容:
书 | 书名全称 | 注释 |
---|---|---|
《诗》 | 《诗经 (opens new window)》 |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|
《书》 | 《书经 (opens new window)》(即《尚书》 | 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,编年体 |
《礼》 | 《仪礼 (opens new window)》 | 礼仪,约束人的思想道德 |
《易》 | 《易经 (opens new window)》(即《周易 (opens new window)》) | 群经之首,中国哲学源头,思辨性很强 |
《乐》 | 《乐经 (opens new window)》 | 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 |
《春秋》 | 《春秋》 | 记录历史,春秋是先秦对史书的通称 |
教学内容的特点
重社会人文,轻宗教
重文,轻武
轻科技、生产力相关,自然知识比较贫乏
- 教学方法
因材施教
启发诱导,强调独立思考
思行并重
不耻下问,实事求是,态度好学
- 道德
仁礼:德育至上
德育重在行办,强调克己
- 论教师
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教学相长
- 历史影响
已经有教育学原理中的
- 原理
- 功能目的
- 内容
- 方法
- 德育
# 02 孟轲——孔子最好的弟子
孟子人称亚圣,继承孔子的仁学思想
性善论
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
通过教育扩张人的善
“明人伦”与教育目的
培养人才为教育服务
人伦:社会秩序
深造“自”得——自己的领悟
盈科而进:学好了再往前
教亦多术:教人的方法有很多种
专心致志:认真专心
# 03 荀子——稷下学宫任职过
1. 礼法并重
法家思想在战国后期为秦国重用,并最终实现了大一统
2. 性恶论
先天都是自私的,伪善的,需要后天的努力学习来改变
化性起伪
3. 设定成就等级:
大儒
俗儒
雅儒
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,知识广博,能以浅持搏,以古持今,以一持万
4. 以儒家经典为讲课内容
荀子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播,尤其是《礼》、《乐》
5. “闻见知行”结合的学习过程
孟子“内求”,荀子“外铄”
孟子性善论,强调向内发掘人性的美好。
荀子性恶论,强调需要靠外力来改变人的恶。
学与思的关系上,侧重于“学”
学习的过程:
闻见:外在的体会,感受
知:理性认识,掌握内在规律
行:实践,践行
孔子是学——思——行
学习方法:
- 善假于物:善于是用外在事物,促进自己的发展
- 兼陈中衡: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保持平衡统一,类似孔子的中庸思想
- 虚一而静:专心致志
6. 论教师
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
对教师也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
师生关系强调尊重,学生努力进步,勇于超过老师
片面强调服从教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