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教史-第三章:儒学与读经做官模式初步形成
# 第三章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初步形成
- 秦代教育政策与措施
- 汉代教育政策
- 汉代学校
- 察举制
- 教育家董仲舒
- 教育家王充
# 一、秦朝教育政策与措施
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,才用法家商鞅的思想,统一秦人的思想。
在国家统一后,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,开始推行如下政策。
统一文学
严禁私学,“焚书坑儒”
推行吏师制度
吏师制度是秦朝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,吏即官吏,以官吏为师进行学习,学习的内容几乎都是秦朝的法律知识。
# 二、汉朝“独尊儒术”政策的确立过程
1.汉初教育政策:各家并存,推崇“黄老之学”,提倡无为而治
- 轻徭薄赋
- 减轻刑法
- 减免田租
- 与民休息
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,各地经济迅速恢复,但由于无为而治强调片面放养式发展,降低税收等,导致地方诸侯势力逐渐走强,中央的地位反而被削弱了。
与此同时匈奴扰边问题等外部威胁愈发明显,在文景之治后迫切需要人站出来解决。
2.汉武帝为解决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,政治上推行“推恩令”, 削弱国内诸侯豪强的势力; 教育上推行“独尊儒术”
- 为了实现“大一统”的宏愿,变消极(无为)为积极
- 采纳董仲舒的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教育观点
- 把教育作为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
因此出现了三大文教政策:
- 推孔氏,罢黜百家
- 兴太学以养士:兴办太学,设置学问高深的老师,以教育培养天下士人
- 重视选举,选贤举能,推行察举制(官员推荐人选、由官方考核)
总结——独尊儒术这一文教政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
确定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
孔子虽然一直有论述该观点,但之前一直没有被统治阶级所采纳,直到汉朝独尊
儒家经学成为了教育的主要内容
已经不再是民间思想,而是正统思想
儒学不仅是培养人才,还变成选拔人才的标准,故归宗攻读儒经(都以儒经作为宗旨进行学习)
# 三、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(主要是学校)
汉朝为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。汉朝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。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。
- 太学:以讲述传授儒家经典为主。
- 鸿都门学:以讲授书法绘画为主,这一所专科学校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。
- 宫邸学: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,另一种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
- 郡国学:郡国学是为地方设立的学校,这里的国和县是一个概念(因为西周的分封制度在汉朝还有残留)
- 书馆:是对当时缺乏初等教育的补充,主要从事识字和书法教育,后期则开始接触儒学基础内容
- 经馆:这是相较于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,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讲学的场所,有部分经馆甚至可以和太学相比
# 太学
太学产生的历史意义
积极:
- 汉代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则,有充足的历史资料可考据的学校,首创历代的最高学府,影响深远。
- 从真正的意义上说,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,始于汉代的太学。
消极:
- 东汉太学生为了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所发动的政治运动,掀开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1页。
- 汉代太学、教育中存在排除异己的问题,并且以繁琐考证,空谈义理取代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,严重束缚了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。
# 宫邸学
# 郡国学
郡国学可以培养地方官吏,也可以向中央输送人才,并且起到了教化的作用
在线编辑 (opens new window)
最近编辑时间: 2023/02/12 19:47:59